都来读 > 后途 > 第四百一十七章 再无一人敢弹劾

第四百一十七章 再无一人敢弹劾


“什么,孙氏那病秧子居然被册封为成穆贵妃?”郭惠猛的转过头,盯着郭霞,一字一句地喝问,眼里充满了愤怒和不敢置信。

        “赵公公刚去承干宫宣旨,皇上还把翊坤宫赏赐给了她,这事宫里的人都知道了。”郭霞硬着头皮答道,她清楚郭惠不爱听这个消息,可这是事实,谁也不能否认。

        “她凭什么?”郭惠的指甲深深地嵌进掌心里,她丝毫感觉不到痛,满脑子全是怒火。孙氏跟随朱元璋的时候只是一个妾室,凭什么现在地位比她还高,贵妃的地位应该是属于她的。

        “听说是马秀英建议皇上册封她的。”郭霞的消息打听得十分全面,甚至连皇上赏赐了孙氏哪些东西她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马秀英那个贱人到底想做什么?自身都难保了还顾着一个没用的女人,难道她以为提携了孙氏就有帮手了?”郭惠又嫉又恨,想了半天也想不出马秀英的打算,急忙叫人出宫去联系李善长商量对策。

        郭霞安慰道:“主子别急,孙妃都能当贵妃,皇上一定不会忘记您,皇贵妃的位置还空着,只有您能诞下皇子,皇上没准就会册封您为皇贵妃了。”

        无子也是郭惠的硬伤,否则凭朱元璋对她的宠爱,她何至于只是一个普通妃子。

        郭惠气急败坏,怒道:“本宫现在连皇上面都见不着,还如何生的出皇子,你这贱婢不会说就别说!”

        景阳宫的宫人顿时噤若寒蝉,都知道郭惠又在无缘无故迁怒他人了。这是郭惠的秉性,一遇到不痛快的事就拿下人出气,甚至连宁国公主都遭过她的毒手。

        郭霞马屁拍到马腿上,不敢多说,唯唯诺诺地听完郭惠的责骂,就赶紧退下安排人出宫。

        不等郭惠的人登门韩国公府,李善长已经知晓孙氏被封为成穆贵妃的消息。他的才智可不是郭惠这种胸大无脑的女人能比的。只见他在书房里来回踱步,一小会就想通了其中的关节,捋着须冉对胡惟庸感慨道:“马氏这个女人真不能小视,瞬间就扭转了乾坤。老夫都不得不佩服她的智慧,可惜她是敌非友啊。”

        胡惟庸知道李善长话未说完,恭敬地俯手,静待下文。

        “她这一手玩得真漂亮,册封孙孙氏既能把她自己摘出来,洗刷掉打压嫔妃的名声,还在宫里建立了盟友。若无她的提拔,孙氏注定只是个失势的妃子,如今成了地位崇高的贵妃,一定会对她感恩戴德,为她所驱。她还劝皇上把言官放出来,如此一来,我们想弹劾她祸乱朝纲也失去了借口。”李善长显得有些无可奈何,既有对马秀英的佩服,也有对打击马秀英之事功亏一篑的惋惜,“明日朝堂上刘基他们一定会借此事宣扬马秀英贤淑仁厚,唉,她的地位反比从前更盛了。”

        胡惟庸不甘心地说道:“我们还可以弹劾她打理后宫无能。”

        李善长摇了摇头,“秦鹤他们继续弹劾马秀英的意义不大,叫他们不要擅自行动,否则老夫不一定能保住他们。”

        胡惟庸问道:“这是为何?”

        李善长没有直接回答,拿了三个茶盏分别放在桌子上,一一指着茶盏说道:“左边的是刘基一派,右边的是我们,中间的则是中立派。虽然我们各有派系,但大家都属于官员这个体系。马氏在皇上面前保住了秦鹤他们的性命就等于保住了我们这些官员的利益。”他把中间的茶盏推到左边,“你看,除了刘基一派,中间派也会对她心存感激。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扳倒马氏的几率还有多少?”

        胡惟庸看了茶盏半晌,倒吸一口气,“这女人真可怕。左手请皇上释放官员,右手推出一个孙贵妃就让所有麻烦迎刃而解。”

        李善长挥了挥手,略带疲惫地说道:“还有五天皇上就要登基,看来我们是无法阻止皇上册封她为后了。目前她的风头正盛,我们不宜再和她直接生冲突,叫下面的人都暂时扣下弹劾奏折吧。”

        第二日朝堂上又出现了奇怪的一幕,文武百官都在围绕皇上登基的事情表各自意见,有提交祭文的,有请朱元璋下诏书的,有建议全城禁严的,有请求颁布赦令的……却无一人再弹劾皇后的是非。对于昨日朝会争吵的原因,百官仿佛集体失忆,缄口不提。

        百官不提,朱元璋却替马秀英有些不平,故意说道:“朕已允准皇后将其生身父母的灵牌神位供于太庙,诸位爱卿可有异议?”这个想法是他在朝堂上突然想到的,连马秀英都未告诉。

        官员们顿时变了脸色。

        太庙是朱元璋延由前朝“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

        说直白点,太庙就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普通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就是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

        然而马秀英的父母既非皇室中人也非有功之臣,就算他们是皇上的岳父、岳母也只能算是外家,哪有资格配享太庙?

        一些迂腐的官员就要上前劝阻朱元璋。

        刘基抢先开口道:“皇后娘娘仁慈智鉴,爱民如子,实乃后宫典范。其父母为我朝培育出一位贤后,有大功,可配享太庙。臣附议皇上的决定。”

        刘基一派马上跟着附议,就连中间派的几个官员相互看看,也颔赞同。

        李善长、胡惟庸冷眼旁观,朝中局势果然如他们预料,部分中间派官员也倾向了马秀英,此时再阻扰朱元璋的决定毫无意义,只会惹朱元璋不快,索性异口同声跟着附议。

        此情此景,即使有些官员再糊涂也明白这个时候说反对的话就是和百官作对,当即缄默不语或者纷纷附议。

        朱元璋很满意百官的表现,他这次的举动不仅是替马秀英出气,弥补官员弹劾带给马秀英的名誉伤害,更是在警告百官——皇权终究临驾于制度之上,朕说什么就是什么。


  https://www.dldwx.cc/xs/120380/58056491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