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重启之娱乐人生 > 第二十六章 面试

第二十六章 面试


  一大早住在皇后区的马蒂厄·朗格尔在妻女的祝福声中又一次离开了自己的房子,今天他准备去参加新公司发过来的面试邀请。

  马蒂厄·朗格尔所在的投资公司一个月前因在石油期货市场上押注失败,为避免破产,所以要大量裁员,而老实人马蒂厄·朗格尔就是第一批被辞退的员工。

  马蒂厄·朗格尔也是个传统的米国人,他有着米国人的一切好的习惯和坏的习惯。

  比如超前消费,因为米国的信用体系和金融体系很完善,且由于米国人的个人收入较高,不用担心教育、医疗和住房问题,米国人大多都是“今朝有钱今朝花”。所以他们并没有很强烈的储蓄观念。

  对于米国人来说,日常生活中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费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因此当米国社会爆发金融危机时,很多中低收入家庭都会因为工作原因直接破产。

  马蒂厄·朗格尔和大部分低中收入的米国人一样,他的家庭基本上是没有存款的。所以当他失业后,他的房贷和车贷马上都被银行停了。

  马蒂厄·朗格尔已经不记得这是他失业后进行的几次面试了,他已经快坚持不下去了。

  昨天银行的业务经理又给他打电话了,如果这个几天里他还没能找到新的工作,那么银行会回收他的房子和车子。

  所以为了全家不被赶到街上去做流浪家庭,这次面试他一定要取得一份新的工作,他不想再带着失败的面容去面对家人渴望的目光了。

  马蒂厄·朗格尔开着车对照着地图,在曼哈顿转了快一个小时后终于在一小栋写字楼下停了下来。

  写字楼只有三层楼,从外面看起来有点破旧,这种充满年代感的老旧的写字楼在曼哈顿区随处可见。

  他坎坷的走进写字楼,在前台工作人员那里登记好后被带到的一间办公室等待面试通知。

  办公室不大,只有20平方米左右,里面放着一些椅子,因为时间还早,所以目前办公室内只有他一个人,他找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后便开始回忆起今天要面试的公司信息。

  高海他们公司的面试邀请都是通过猎头公司发放,短时间内招人还是委托猎头公司方便点。

  而且他们这次招聘的人数并不算多,实际上高海主要是想找招收些影视行业的方面的人才。

  可惜这里不是洛杉矶的好莱坞,而是纽约,收不到什么影视行业的优秀人才。

  而且有技术的不会来他们公司,来的都是些三把刀。

  不过也无所谓,他们的公司目前的主要业务也不是在米国。

  在米国的业务反而并不需要太多操作。

  赫本公司的投资业务自然由高海亲自指导。

  而且作为一位开挂的玩家,高海自然知道哪些时候有钱赚,当然高海也不放心他们的业务能力,毕竟要招收什么人高海他们心里已经有数了。

  所以赫本公司平时也就负责处理下资金方面的业务,还有作为风投入股一些有潜力的公司。

  而奥黛丽影业的影视业务主要是帮高海注册点剧本,然后购买一些小说的改编权。

  高海前世毕竟是个娱乐小编,未来有哪些电影大火,哪些电影能拿奖,他心里当然有数。

  还是那么句话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是他现在的既定策略。

  既然知道未来米国有哪些电影会赚钱他当然要先把坑站住了。

  就算以后他没时间拍,他也可以找到原导演和原主要演员拍摄电影,这样能尽可能的保证原电影的质量。

  但是每部电影他都会以监制(也就是制片人)的身份拿到最终剪辑权。

  他是不会像国内制片厂那样把最终剪辑权给导演的,因为每个导演都喜欢乱改剧本,把电影按照自己的风格来拍摄和剪辑,因此就算是同一部电影都有可能拍出或剪辑出不同的故事,万一他们拍出的电影和高海记忆里的电影差异太大的话,他会自己重新剪辑。

  讲到这里就要说下国内和米国电影制度的区别了。

  为什么国内和米国的电影制度不一样,缘由是因为国内市场曾经的行政性垄断而造成的。

  国内之所以会形成导演中心制,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电影市场是以统购统销的形式存在的,各地方和军事单位的制片厂按照配额生产,由中影统一发行,各地省市级发行公司配合落地工作。

  直到1993年《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颁布之后,这种模式才被打破。

  那么在只管拍不用管卖,市场完全由行政主导的年代,制作单位根本不需要制片人,只需要管钱的制片主任就好了。同时因为是配额生产,名额到人,所以管钱的制片主任服务于导演,说是以艺术为中心,其实难免会变成行政垄断在具体事务上的翻版

  在体制结构调整之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国产电影的产量和覆盖并没有马上提高,每年上映的数量只有几十部(未公映电影相当于半成品),影院所能覆盖的城市也很少,对于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样的产量和消费几乎等于无。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电影市场一直到近几年,因为商业地产的飞速发展和宏观政策的调整,才逐渐变得更趋向于市场化,而且只是趋向于。行政调控的密度相对其他行业,仍然偏高,一些主要环节的行政垄断仍然是存在的,只是普通观众不知道而已,也就是说电影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内生制度的成熟还需要时间,所以,目前“导演中心制”依然很普遍。

  顺便说一说为什么电影市场的改革如此困难。

  最好的回答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决定的(话说历史遗留真是个好词)。客观一点来说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不太好一下子放开,出了乱子谁也担不起,另一个原因是上个世纪的法兰克福学派在国内的盛行,顺便说一句,这个学派后来生了个孩子,叫伯明翰学派,然后……然后就没有了,因为被淘汰了。但是在国内的大众传播领域,这两个学派的很多理论仍然被管理者奉为要旨,也就是说,在思想上,我们其实是有所禁锢的。

  那么,现在回头来看米国的情况,就很容易理解,制片人这个角色为什么会在市场竞争中出现。

  制片人在一部电影中承担的角色,类似于房地产投资中的项目经理,正是因为在市场竞争中,电影的项目制管理模式导致这个岗位的存在,使得一部电影在制作和发行中,日常工作的最高决策权被委托给这个岗位,而不是负责艺术创作的导演。

  制片人行使最高决策权的具体时间过程,应该是制片公司决定投拍,开始支出线上预算之后,在这之前对剧本的修改和演职员搭配组合,执行权是制片人的,但是决定权则是掌握在投资人或制片公司行政管理人员手中。现在发行工作也基本上跟制片人之间关系不大了,大制片公司各个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在80年代之后权力越来越大。

  当然,制片人岗位在米国近百年的历史中,他的角色定位发生过一系列的变化,包括一直到今天,都很难一概而论,这里就不展开具体说了。

  实际上以哪个岗位为中心其实不重要,关键看一部电影的制作中,各项任务如何分配。所以这个回答,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项目而异,那么下面就谈谈国内的情况。

  在国内电影市场中,制度以及对制度的依赖整体是缺失的。所以一个在智力上让你感到心痛然后又认为自己很牛挂着很多莫名其妙名头的制片人,和一个对市场敏锐度很高的导演,给电影的决策所带来的影响反而是后者更积极一些。

  从《致青春》的赵遮天、《泰囧》的徐争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们其实已经完全兼任了制片人的工作,至于《泰囧》的挂名制片人陈,好吧,我承认她是挂了名,解决了部分投资,但是跟制片人的工作差的其实有点远。

  国内还有一部分项目采取的是监制制度,这个制度借鉴于香港,起源于香港上个世纪大制片厂时代瓦解之后,独立制片公司盛行的年代。

  监制是一个从米国的制片人身上扒下来揉碎了剁成馅然后做成饺子的岗位,他融合了东亚的熟人文化,西方的监理文化于一身,它比米国的制片人制度更具灵活性,可伸缩,可调整,导演强时监制弱,监制强时导演弱,减少由导演一个人决定一切时,项目容易失控的风险。

  这个制度在香港电影的操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三角制的电影文化,监制对投资人负责,但同时又是导演与投资人之间的担保人。也就是说监制其实是桥梁和纽带的意思,他协助导演处理财务和管理上的事宜,但又尽量不干涉导演在艺术上的创作。

  当然这因人而异,比如陈可辛就是有名的严苛监制,他一度被很多导演拒监,他自己的电影也很少有别人来监。还有一部今年大热的电影,某位著名导演本来是监制,监着监着最后自己忍不住导了,然后就兼任了监制和导演。

  香港电影的监制制度是随香港电影从业者的北上,从而被引入内地的。目前来看,还是挺符合国情的,当下国内电影投资规模还不大,大部分都是在1000万美元以下。哪怕是在好莱坞,当一部投资成本是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电影,制片人的身份其实也是很多元的,很多时候也都是由导演兼任着。

  所以说,因为国内电影的制作成本偏低,票房是单一的市场回报来源,电影的衍生产业和多渠道交易目前在国内尚处于空白,我觉得香港监制制度的改良版在国内是适用的。

  监制中最出名的当属某位唐主任,他一直以压榨导演而出名。

  话转国外,实际上这次招聘的一小部分人高海会带到国内去。

  前面说过了,在国内以个人的名义拍电影会被人坑死,高海就算再有钱也不想投到国内的无底洞去,再说现在也不是时候。

  所以这次回国他打算请人先拍两部电视剧,而他则在边上学习下拍摄手法。

  虽说电视剧和电影在故事上,方法上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是现在高海别说电影了,他连电视剧怎么拍都没见过,他现在是既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

  有人说直接在好莱坞学习就可以了,但问题是高海是个华人,先别说砸钱能让那些米国导演交,就算米国导演肯交,高海也要有时间学,过几天他就要回国上学去了。

  再说要一个米国导演去拍《新白娘子传奇》,嗯,可能是我想多了。

  至于移民米国就更别提了,他高海生是种花家的人,死是种花家的死人。

  要他想移民,下辈子吧。

  万一高海移民的话,国内鱼塘里的鱼怎么办,全不要了?

  过了一会马蒂厄·朗格尔所在的办公室又陆续进来了几个人,他们相互打量了下后自己找位子坐了下来,同行是冤家,所以大家也就没有多交流,因为不知道对方都是应聘什么位置的,万一是对手,大家都尴尬,想要打好关系也要等签了合同再说。

  而隔壁的高海兄弟则在翻看着这次面试人的资料,因为这次石油暴涨暴跌的情况,有很多小型金融投资公司都破产了,而中型和大型公司也有很多都受到了波及,所以很多公司都进行了裁员。

  经过一个月时间的发酵,被裁员的人中有本事或者有人脉的都找到了下家,而本事一般或者人脉关系较差的则继续在失业大军里遨游着,等待着被一个新的老板看中。

  所以这次来应聘的大部分都是中年老白男,难得有几个女的也是成绩一般般的。

  过了一会高海走进了侯考办公室,他扫了眼等待面试的几个人道:“马蒂厄·朗格尔先生,到你了。”说完便走了出去。

  而马蒂厄·朗格尔则跟在他身后走进了面试间。

  高海将马蒂厄·朗格尔带进办公室后便坐在了高挺身边,高挺则拿着马蒂厄·朗格尔的简历继续看着,并没有说话,虽然材料他们已经看过很多次了,但是按照高海记忆中丰富的面试技巧,他们还是要通过一些小手段试探下面试人。

  猎头公司的材料上写着:马蒂厄·朗格尔,45岁。原本是一家金融投资公司的中层。因为他所在的公司投资石油期货失败,亏损严重,所以他被辞退了。

  但是猎头公司对他评价很中肯,材料里说他十分安份守己,在公司内也无任何歧视行为,从业20多年也没有发现任何财物问题。而他在公司里也曾劝过公司高层不要投入过多的资金在期货市场里,但是没人听。

  在高挺看着手中材料的时候马蒂厄·朗格尔还是有点紧张的,在来面试之前他也听说了将要面试的公司是由两个华人开的,虽然他对虽然他只对投资公司有些了解,对电影公司了解不多,但是没办法,能在被辞退的一个月内找到一份合适他的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事。

  过了会在马蒂厄·朗格尔有点焦虑的等待中高挺放下手中的材料对他说道:“马蒂厄·朗格尔你好,我是公司的面试官高挺,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公司需要你常驻海外,你能做到吗?”

  马蒂厄·朗格尔咽了口口水,他本来想用话术绕过这个问题的,都说故土难离,就算是米国人也一样。

  但是他一想到在家等着自己好消息的妻女,又想到万一今天面试不成功被银行赶出家门,全家人在街上流浪的日子,同时也为了给高挺留下个深刻的映像,他一咬牙:“没问题,高先生。”

  听到马蒂厄·朗格尔回答得那么痛快,而且没有谈及其他待遇方面的问题,在一旁无人注意的高海一挑眉毛拿起笔在他的名字上轻轻地打了个勾。

  而高挺则像没看到一样继续进行了一些简单的问答。

  过了大概十分钟后高挺微笑着对马蒂厄·朗格尔说道:“马蒂厄·朗格尔先生,我会在三天内通知你面试结果。”

  马蒂厄·朗格尔见状点了点头和高挺打了声招呼便离开了面试间。

  在看到马蒂厄·朗格尔离开后,高海便去通知下一个面试人员了。


  https://www.dldwx.cc/xs/79918732/72852652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